【国际癫痫关爱日】科技助力,共创未来

发布时间:2025-07-03 点击数: 【字体:

9cf58afa37e4471bb9208c045953bce0.png 

2025628日是19国际癫痫关爱,今年的宣传主题科技助力,共创未。呼吁社会大众重视癫痫疾病,给予癫痫患者更多理解与关怀。癫痫,这个并不罕见却常被误解的疾病,正影响着无数患者的生活。今天,武宁县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神经内科专家带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癫痫,学习如何防治与急救,用爱为癫痫患者筑起温暖港湾。

揭开癫痫的神秘面纱

癫痫俗羊癫,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,主要由脑部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,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。数据显示,全球约5000万癫痫患者,我国癫痫患者数量也超千万。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误区,让我们正确认识它。

癫痫发作形式多种多样:

d8382ed7e94a4c298743358973775411.png 

大发作:突然倒地、全身抽搐、口吐白沫(电影里常见的场景)

小发作:儿童常见,突然发呆几秒,""一样(容易被忽略)

局部发作:手抖、脸麻、幻觉等(只有部分身体受影响)

癫痫防治,科学先行

全球1000人中就有7人患有癫痫,它既不是传染病,也不"不治之"。关键在于:早发现、早治疗、科学管理。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抽搐、意识障碍,应尽快就医。医生会通过脑电图、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,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
1.药物治疗

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,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(如卡马西平、丙戊酸钠、左乙拉西坦等),70%的患者可有效控制发作。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,按时服药,定时监测相关指标,门诊复诊,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,以免导致病情反复。

2.手术治疗

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可考虑手术。通过手术切除大脑中的致痫灶,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,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,需要专业医生评估。

3.生活管理

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;合理饮食,避免饮酒,少吃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避免暴饮暴食;避免闪光刺激(如电子游戏、强光)可能诱发发作;保持情绪稳定,减少精神压力,这些都有助于预防癫痫发作。

遇到癫痫发作,如何正确急救?

a2cae1c34ee54c8e908e899bd3289ad6.png 

癫痫发作通常持续几十秒到几分钟,大多数可自行缓解。正确的急救措施能避免二次伤害。

掌握急救,守护生命

1.保持冷静,迅速行动:立即呼叫周围人帮忙,第一时间拨120急救电话。

2.确保环境安全:移开周围的危险物品,如尖锐物品、热水瓶等,避免发作过程中碰撞受伤。若患者在马路上等危险区域,应小心将其转移至安全地带。

3.正确摆放体位:松开衣领,保持呼吸通畅。让患者侧卧,防止呕吐物误吸堵塞气道导致窒息。如果患者无法侧卧,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。

千万不要做这些!

1.强行按压患者肢体:不要强行按压患者的身体,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。

2.往嘴里塞东西:不要试图往患者嘴里塞东西,很多人会在患者发作时试图往其嘴里塞东西,防止咬伤舌头,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。患者发作时牙关紧闭,强行塞物可能会损伤牙齿、口腔,甚至导致窒息,让患者自然发作即可。

3.掐人中、灌水或喂药

掐人中:没有科学依据能证明其可让意识恢复,还可能因操作不当耽误急救时间。

灌水或喂药:此时患者可能无法自主吞咽,强行操作会导致液体或药物误入气管,引发窒息风险。

关爱癫痫患者,做好癫痫护理

1.记录发作时间: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发作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长,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很有帮助。

2.发作后护理:发作结束后,患者可能会感到疲惫、迷茫,不要立刻让其起身,让患者在原地休息一会儿。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,给予安慰和陪伴。

癫痫不可怕,无知和偏见才是最大的障碍。

癫痫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,还常面临社会的误解与歧视。很多人认为癫痫会传染,或者觉得癫痫患低人一,这些错误观念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。

在学校,有的孩子因为癫痫发作被同学孤立;

在工作中,一些患者因担心病情暴露而不敢求职。

我们应该认识到,癫痫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,患者和我们一样,有梦想、有追求,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,而不是异样的眼光。

癫痫不可怕,无知和偏见才是最大的障碍。在这个国际癫痫关爱日,让我们行动起来,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癫痫,用正确的急救方法保护生命,用理解和关爱温暖每一位患者。让我们用爱打破偏见,为癫痫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、友善的社会环境,让他们不再因疾病而感到孤独和无助。

也许一个鼓励的微笑、一次耐心的倾听,就能成为他们战胜疾病的力量!

科室地址:武宁县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住院11

咨询电话:0792-2779527


 责编:神经内科、邹桂丽
 初审:邹   引
 复审:何晓维
 终审:石   磊

微信图片_20250527095428

最新版本

终审:邹引
分享到:
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
×

用户登录